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玉文化研究 >
玉文化研究
  • 中国玉带具变化历程(中) 发布时间:2018-02-24 16:43 浏览数:

中国玉带具变化历程(中)


东汉后期,中国北方地区的匈奴、东胡等少数民族革带的系结有别于中原地区,他们使用带鐍来扣结,所谓“鐍”就是有舌的环,同时革带的鞓上装是铜牌。
 

 

 
 
  蹀躞(dié xiè)带是带鞓上垂下系物之带,始见于东汉,蹀躞带在公元3-5世纪(两晋时期)非常盛行,以至于后来人们称这种带具为“晋式带具”。
 

『 南 北 朝 时 期 玉 带 具 』
  以蹀躞带为主要形制,主要材质为金属,也有非常精美的玉质蹀躞带出土以及带扣相对的牌饰 。
 
 
  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使用玉质带具的人身份地位极高,因此,从选材到制作都十分考究,均选用上好的白玉,绝大部分玉銙表面没有装饰纹,抛光好,玉銙(包括上博收藏的白玉龙纹鲜卑头)的正面四边打若干穿孔,用金、银等贵金属将玉銙固定在带鞓上,个别玉銙使用透雕工艺,装饰在革代正面显著位置,以增加其整体装饰效果。

『 隋、唐 时 期 玉 带 具 』

 
 
  隋代基本继承了南北朝的带具形制。以蹀躞带为主要形制,玉带具出土不多,以仅见的出土实物考证其工艺与装饰风格与南北朝时期相比无大的变化。

 
 
  唐代玉具带的滥觞期。有唐一代各时期风格略有不同。初唐基本延续北周、隋代的风貌,自中唐以后,其形制、装饰风格、制作工艺、带銙与革带的联结方式变化较大,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

 

 
  唐代带具的使用非常普遍,以材质和銙数来区分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十三銙玉具带。唐代包括唐代之前流行的蹀躞带都是单扣单铊尾带,唐代开始出现零星双扣双铊尾带,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武士像的腰带就发现双铊尾带。双铊尾带为周鞓装銙提供了可能,双铊尾带自宋代开始逐渐流行,金代已成定制,明代只有这一种带式了。

 
 
  唐代玉带具图案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多为伎乐人物、花卉、动物,许多纹饰具有中外文化融合的信息。

 
 
 
  唐代玉銙图案碾琢工艺也有独到之处,先在带銙的正面碾琢出主体图案的轮廓,再从带銙的四边向内斜刻至主体图案,在边缘和图案之间形成凹池,以此方式突出主体纹饰,让人有主体纹饰的浮雕感,这种技法被后人称为“池面隐起” ,常见短小较宽的阴刻线纹表现细部,线纹多平行放射状。玉銙的边缘为梯形,背面有多对象鼻孔,用于穿钉将其固定在带鞓上,改变了以前正面对穿打孔的做法,为图案整体化提供了可能,并沿用到后世。
 
  唐代带具的铊尾与带鞓连接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铊尾方型的一侧横向切出一凹槽,将带鞓夹嵌在其中,再以金属钉固定。二是,把铊尾方形一端反面剔掉一层,使其变薄,并在上面加钻象鼻孔,将带鞓末端用金属钉固定。
 

----------------------------  END  -----------------------------

 

电 话:010-87664115(入会咨询)、010-87664205(观展预约)

邮 箱:2014yuwenhua@sina.com

网 站:www.cjade.cn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9号联合国际大厦乙段B610-611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文化部为主管单位,由全国著名的文博考古单位、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玉文化研究者、玉文化研究组织、玉雕艺术机构、玉器收藏爱好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国家一类社会团体。

本团体的宗旨是团结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研究者、收藏家、鉴赏家、雕刻家和相关大专院校、玉文化研究机构、玉雕艺术机构,开展玉文化研究的相关工作,为提高玉文化研究水平,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是:进行玉文化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组织、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开展玉文化创作及评比表彰,促进玉文化事业的发展;普及、推广玉文化知识,开展玉文化服务和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交流合作、法律咨询等服务;做好玉文化宣传、出版、档案和专业网站的建设;承接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