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杂项知识 >
杂项知识
  • 翻开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告诉您民国时期是怎样完成一件玉雕作品的! 发布时间:2017-07-17 16:37 浏览数: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玉雕工艺也越来越精致,但在治玉工具并不发达的年代,治玉人是如何制作出精美玉器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老照片,带你来看看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治玉人的风采!

 

 

古代治玉受工具的局限,当时的人们为研制一件玉器,会消耗数年,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并且当时玉石开采还不发达,治玉人要用辛苦的汗水去换取雕琢的成果。

 

▲ 治玉人正在切割珠子

 

这个机器,叫做“水凳”。架子上安置一个旋转圆钢刀,以绳带牵引,治玉人脚蹬绳带,轮子便旋转起来,达到切割的目的。

 

▲ 民国砣机

 

玉的硬度要比铜铁高出许多,当时治玉,一般用水和砂或者砂轮通过往复运动来完成治玉的过程。

 

▲ 民国治玉之开片影像

 

▲ 民国治玉之钻孔影像

 

▲ 民国治玉之镂空影像

 

▲ 民国治玉之拉丝影像

 

▲ 民国治玉之掏膛影像

 

从这些历史照片可以看出,古人治玉工具的特点:

 

1.机器是往复运动的,所以旋转周期是一定的,每旋转一次刻出来的线条痕迹相对是较短的,每一线条的长度几乎也是均等的。

 

2.用脚踏作为动力:动力是有限的,砣具的力度是有限度,每一砣的深度和宽度也是有限的,从而落砣、高峰时、起砣三个阶段每个部位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也正是鉴于此,玉器上面的弯线,是无法用这种工具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一条条短促的直线接合而成,同时,砣刻所过之处,表面的光洁度(或包浆)也是相对一致的,特别是极细的阴线和小孔里,而现代工具的加工是无法企及的,再加上入土特征自然变化,做伪者无法面面俱到。

 

只有了解了古人治玉工具及其局限性,才能了解这种工具在玉器上留下的痕迹特点,从而才能掌握科学、理性、辩证的鉴玉方法。加工工艺断新老,这也是鉴定古玉的本源之一。

 

提示:单向旋转的电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引进国内的,引进初期,主要用于工业,而电机真正用到玉器加工上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大家一定不要凭空推想古人治玉,已经实现了单向、高速旋转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