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古玉知识 >
古玉知识
  • 古代玉器的纹饰之神话传说类 发布时间:2016-07-04 09:52 浏览数:

古代玉器的纹饰之神话传说类

 

神话传说是中国古文化中一支独特的艺术,它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在古代文物中,那些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又被神话了的图案纹,曾一度使人们敬畏祭拜。尤其是在原始宗教巫术盛行的时代,他们几乎主宰了一切。

其中传说中龙的形象,至今仍被看成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见,它的威力之强大,影响之深远。因此,这些古老而又神奇的纹饰,一直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非常流行的装饰和创作题材。

 

兽面纹

根据《吕氏春秋·先知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全身”的记载,长期以来,多将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中以奇异的獸面或兽头作图案装饰纹样的,均称为饕餮纹。

目前考古专家们通过多方面的资料考证,认为兽面纹的命名较饕餮纹更为确切,因此,现在又多以兽面纹称之。

兽面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被大量的装饰雕琢在玉器中,是当时活跃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良渚先民的壮举和功绩。在多年来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中,无论是礼仪玉琮、钺、璜、冠形饰,还是装饰玉坠饰、牌饰等,多数都琢有精细的兽面纹。

 

 

 

龙纹

龙纹是古代器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纹饰,它的形象在史前诸文化中曾多次出现,如查海遗址用石块雕塑的龙,河南出土的蚌塑龙,陕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红山文化的玉龙等。

良渚文化 玉龙纹圆牌
 

龙在古文献记载中,可以说是一种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神灵。其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极其深远。

最早发现的龙纹玉器,出土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造型除头部外,身体均具蛇的特征。

红山文化 玉龙
 

至商周时期,龙纹那种神秘。怪异的气氛,代替了史前龙古朴的风貌,其多作张口露齿的凶猛威武状。

殷商时期 玉龙

西周 玉龙
 

秦汉以后,龙纹造型逐渐由几何图案中解脱出来,雕琢日趋具体活泼,赋有生机。

唐宋明清,龙的形象更加完美,更加成熟,而且构图也更加丰富。常以云纹,卷草纹,海浪纹作底纹,并间饰其它图案。表现手法和风格则日益趋向生活化、观赏化、艺术化、真正的成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装饰图纹。

唐 青玉龙首

宋 玉龙

元 玉龙形带饰

明 玉龙纹带环

 

凤纹

凤纹同龙纹一样,也是原始先民及其崇拜的一种神物,它具有超人的魅力和神奇的作用。

在出土资料中,史前文化中的鸟纹器物,造型多不统一,目前还很难断定哪种鸟是古人崇拜的五彩鸟。也就是说,究竟哪一种鸟纹是 日后凤鸟的前身,还是一个有待研究、探讨的课题。

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鸟形象与中国日后的凤鸟倒是极为相似。其整体为圆环形,细身长尾,十分优美,或许它就是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凤鸟纹的雏形。

石家河文化 凤鸟形环

商代殷墟遗址出土的凤鸟,多头戴多齿高冠,身上装饰着丰满的翅膀,尾羽较短,足爪坚实。

商晚期 玉龙凤纹饰
 

西周时凤体逐渐变长,尾部也生出了几根美丽的长翎,自然翻飞,姿态甚是优美。

西汉中期 玉凤鸟形饰

隋唐以后,凤鸟纹饰完全摆脱了原始图腾和古人赋予它的某些神秘感,变成了一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而又轻松活泼的象征人间幸福美满的吉祥瑞鸟,并一直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中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装饰图案。

唐 青玉鸟衔花佩

螭纹

传说中螭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其造型多呈盘曲蜿蜒、攀援匍匐状,故人们又称它为蟠螭或螭虎。其实它是一种头似猫,身似兽类的动物纹。螭纹最早出现在陶器和青铜器的装饰图案中,在古玉器中,它的出现较龙要晚一些。商代晚期才开始用于玉器的装饰,汉代是鼎盛时期。最初它的形象与蛇近似,战国晚期才渐渐的与龙区分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装饰文。

战国晚期的螭纹特点是,头为兽形,方耳、圆眼、眼角向上翘起,颈部粗大而且呈弯曲状,胸部突出,腹部下塌,臀部高翘,全身具有很强的弹性和活力。如同兽类的肢爪坚实有力,整体造型生动,气度不凡。

西汉初年,螭纹造型大体如故,然而在艺术处理上,却有了很大的突破。此时期的螭纹,富有一种活泼流动的韵味和美感。它们经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伏地相互穿绕藏匿于云端雾海之中。

西汉中期 玉剑璏

汉以后,螭纹仍有出现。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仿古玉器,螭纹更成了主要的装饰题材。然而过多的精雕细刻和过分的修饰,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粗犷美和气势美,纯粹变成了一种仅富装饰意义的纹饰了。

 

辟邪

辟邪是古人幻想出来的一种瑞兽。至于他的称谓,目前还很不统一。有人称天禄(鹿),有人名麒麟,还有人曰辟邪。

实际辟邪之名是指这类动物造型的用途,并非是动物之名称。

《小尔雅·广言》:“辟,除也。”避邪之意乃是驱走邪秽,祓除不祥。所以辟邪一名是以其用途取代了原物名。也可能因为辟邪的用途比原名更具有实际意义,故而才流传至今。

玉辟邪多为圆雕器,始出现于西汉早期,形状为兽首双角(也有一角的),躯体肢干健壮如同虎豹,但在胸部前肢处还着意刻划出丰满的双翼。整体造型或昂首挺胸,或蹲伏凝视,神采奕奕,气概非凡,充分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气势,力量和威武感。

因为他们是传说中的灵异神兽,往往是遇有贵人才出现,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只有在帝陵前才能使用,以显示皇帝至高无尚的权威和尊严。

用玉雕成的小型辟邪,多数是作为案头的摆件和室内的陈设品,少数是随身携带作为佩饰。不过,唐宋以后对于辟邪的雕琢,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逐渐失去了汉和六朝时的英武风姿,变得越来越温顺可爱了。

 

 

鱼龙纹(摩羯纹)

鱼龙纹是一种头为龙首,身为鱼体的装饰图案。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凡鲤鱼能跳过龙门者,就可以变成龙。而不能跳过龙门者,只能点额而回。因此黄河鲤鱼多有头点红者,大概皆是未跳过龙门的鲤鱼。这则故事是否与鱼龙纹有关,还有待探讨。目前有些学者认为,鱼龙纹似是印度摩羯纹在中国的汉化。

我国最早发现这种摩羯纹饰,是在隋开皇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下葬的李和墓的椁盖上。其用阴线描绘的形象,确实与印度摩羯文极为相似。而后在唐宋以下的古文物中,这种纹饰多作张口露齿、长鼻卷曲状、鱼身上遍饰鳞片纹,腹背均有鳍,有的还生出双翅,作双龙戏珠之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摩羯纹的头部,也就越来越接近中国的龙了。并且与中国的神话故事相融合,俗称为鱼龙纹,成了中国唐代以后较为流行的一种装饰图纹。

连体的双鱼龙纹之造型。如果与中国成双成对为吉祥的传统意识联系起来,此时的鱼龙纹似乎已演变成了中国古文化中的一种瑞兽。在传世玉器中,有一些鱼龙纹图案,还常伴随琢刻有海浪纹等,以体现它在水中的威力。